按拼音查找
带缓字的成语
带缓字的成语有哪些,例如缓带轻裘这样含有缓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下面为您展示更多关于带缓字的成语!
缓带轻裘
成语解释
缓:宽松;裘:皮衣。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腰带。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 >> 缓带轻裘的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
轻重缓急
成语解释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成语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缓不济急
成语解释
缓:慢;济:救助。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正愁缓不济急,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是门生的大舅子,他有托门生带来一万银子。”
势不容缓
成语解释
势:情势;容:容许;缓:延缓,耽搁。比喻情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成语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6回:“殿下可知东宫图谋,势不容缓,恐臣等不能终事殿下奈何?”
佩韦自缓
成语解释
韦:皮带。身佩熟牛皮以提醒自己要像熟牛皮那样软韧。比喻警惕自己的缺点、错误,避免重新出现
成语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缓兵之计
成语解释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 缓兵之计的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不知轻重缓急
成语解释
指人办事不知事情有主要的、次要的,急办的和可缓办的区别
成语出处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上级机关也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没有中心地同时指定下级机关做很多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