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拼音查找
第三个字是不的成语
孔席不适
成语解释
指孔子急于推行其道,到处奔走,每至一处,坐席未暖,又急急他往,不暇安居。同“孔席不暖”。
疾雷不暇掩耳
成语解释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成语出处
晋·傅玄《傅子·阙题》:“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当其冲者摧,值其锋者破,所谓疾雷不暇掩耳,则又谁御之。”
褐衣不完
成语解释
褐:粗布衣服。连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成语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穀,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疾雷不及塞耳
成语解释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成语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疾霆不暇掩目
成语解释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成语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积重不返
成语解释
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
成语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故余谓偏伐阳者,韩非刑名之学;偏补阳者,商鞅富强之术。初用皆有功,积重不返,其损伤根本则一也。”
积重不反
成语解释
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
成语出处
清·戴名世《〈三山存业〉序》:“当明之初,以科目网罗天下之士,已而诸科皆罢,独以时文相尚,而进士一途遂成积重不反之势。”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成语解释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成语出处
《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